产品中心

东明县刘楼镇黄堌堆行政村文化渊源深厚的村落

发表时间:2025-03-23 10:10:06 来源:平开门系列

详情介绍

  黄堌行政村地处东明县西南部,西靠黄河大堤,距县城21公里,辖黄堌和西张庄两个自然村。现有耕地1737亩;居民465户,1631人。2006年人均纯收入2700元,群众生活比较富裕。

  黄堌村历史悠远长久。据史料记载,村域内有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冢,是秦末所置外黄县故城。建村时间能追溯到唐朝贞观六年(632)之前,清代之后一直由东明县管辖,先后隶属在城乡、第六乡、第一区、刘楼中心乡、刘楼人民公社(乡、镇)。

  黄堌村古有泰山行宫,明隆庆五年(1571)扩建,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)重修,占地15亩。山门外有戏楼、南海庙。大殿琉璃瓦顶,雕梁画栋,门悬御赐“慈光普照”金匾,流光溢彩,巍峨壮观。殿内供奉三尊泰山奶奶神像,端庄慈祥,栩栩如生。殿前有四座九龙御碑和历代石刻,殿后阁楼高耸。守庙道人最多时6名。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办盛大庙会,商贾云集,香客拥挤,顶礼焚香,祈祷平安。泰山行宫1952年拆除,1996年重建,占地5亩,神殿、廊房14间,新增记事、功德碑7通。庙会也随之恢复,会期唱戏4天,民间游艺组织十余班,汇集民众千余,促进了当地物资、文化交流。

  故事之一,是“晏婴点兵”。说的是,春秋战国时,晋平公亲率二十万大军伐齐,齐景公命晏婴挂帅,带五万人马迎敌。他唯恐寡不敌众,定下疑兵之计,令将士挖一条三里长的地道,左出右入往来不息,设将台排兵布阵,三天三夜源源不断。晋人见齐兵声势浩大,估计不下三四十万,遂不战而退,齐国百姓免遭一场战祸。晏婴死后葬在黄堌,后人建亩纪念,历经两千五百年沧桑巨变,无数次损毁重修,至今仍有一座小庙尚存。

  故事之二,是“天降油饼”。说的是,东汉末年,黄堌一带连续五年遭灾,百姓饿死无数。玉皇大帝命天宫神厨烙油饼投放民间。当地民众感谢上苍恩赐,修建了一座“天济庙”。天降油饼使少数人滋生起浪费恶习,有一村妇竞把它当做小孩尿布。王母娘娘下凡化装私访,得知这一情况勃然大怒,回到天宫后命寿星给这个村妇减去三十年阳寿,死后不得转生。百姓重陷苦难深渊,把村妇视为败类,拉到天济庙点了“天灯”。这一个故事明显荒诞离奇,但也表达了人们在无助之际渴求救济的良好愿望。

  故事之三,是“智免皇粮”。说的是汉代刘庆芳任外黄县令,为官清正,体恤百姓。当地大旱三年,庄稼颗粒无收。刘县令为民请命,要求免交皇粮,州官不但不允,反而参奏一本,说他抗粮不交,意在聚众谋反。皇帝没有轻信,亲来外黄视察。刘县令心生一计,在县衙建一座没有大梁的房子接待皇帝。皇帝见状称奇询问,县令答此房没有“横棍”。皇帝闻言责问:“明明此屋缺梁,怎说没有横棍?”刘县令趁机奏道:“外黄三年荒旱,能当梁之树已无处可寻。”听此言皇帝恍然,“梁”、“粮”同音,明白了刘县令的良苦用心,遂传下口谕,特许外黄县十年不纳赋税。皇帝见黄泛区水多草旺,提出在此地饲养军马,刘县令回奏:“此地咬马虫甚多,军马难以生存。”并命人捉来一只“知了”,当“咬马虫”给皇帝看。皇帝见“咬马虫”果然厉害,打消了养军马的念头,百姓减轻了负担。这一个故事与东明有关传说雷同,其中演绎成份居多,无非是表达了百姓对“清官”的怀念与留恋。

  黄堌村现有耕地661亩,居民257户,776人。村民9姓,其中刘、赵、王、李、石5姓来历不详。刘姓人丁盛旺,68户,207人。赵姓39户117人。马姓于明朝永乐二年(1404)从山西洪洞县迁来,47户,150人。陈姓在明朝万历年间来自长垣县后墙村,44户,130人。郭姓由本县郭庄迁居此地;关姓来自东明关寨村。建国前后,黄堌原居民迁出22户,现有共同生活的亲属197人。

  黄堌村民勇敢尚义,嫉恶如仇,具有光荣革命传统。他们为拯救中华民族危亡,争取翻身解放,前仆后继,百折不挠,功勋卓著,流芳千古。

  1930年,数百土匪窜犯刘楼一带,杀人放火,抢粮劫财,黄堌人与附近村民奋起抗击,终因寡不敌众,村中多人受伤,关和鸾殉难。事载《东明县新志》,赞称:“泣鬼神而回山岳,寒匪胆而壮干城。”抗日战争时期,黄堌村是全县建党较早、共赴国难的光辉典范。1937年,13位村民秘密加入中国;1938年建立地下党支部;1940年,全村党员发展到32人。由于革命力量强大,冀鲁豫区委把黄堌作为上下沟通的重要联络点,陈老三、王元芝等担任秘密交通员;长东密委以黄堌为常驻地,长垣县委代理书记王克敌吃住在党员刘家中,以卖醋为掩护指导革命工作。1942年,黄堌村建立了农救会、抗联、妇救会、模范班、儿童团等救亡团体,一批热血青年参军入伍,走上抗日前线。王景云父子四人参加党的地下工作,三个儿子相继遇害,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赵聚成入伍后曾参加血战平型关和百团大战,后来是东垣县民主政府县长张岸的通讯员,离休后享受县级待遇。

  解放战争时期,黄堌人参军支前,做出了特殊贡献。陈保太1947年参加,身经百战,屡立功勋,转业前任炮兵十四师政委。马芝太1946年参加晋冀鲁豫野战军,任连指导员。李雪来1946年参加冀鲁豫军区五分区独立团。关运隆曾任东垣县第一区组织委员、曹县第十区副区长。1947年还乡团反攻倒算,黄堌村党支部书记陈荣太、农会长陈富义、副农会长马长太、自卫队长王世铭、公安员马舒太、财粮委员陈殿卿同时遇害。民主革命时期,黄堌村有14人英勇献身,载入《东明县志》英名录,称为“黄堌十四烈士”,村中为他们树立了纪念碑。

  新中国成立前,刘楼镇黄堌村是革命老区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有十四位同志相继为革命牺牲。1989年4月,黄堌村党支部、村委会,为缅怀先烈,教育后人,组织县、乡部分单位、烈士生前友好及其子女和群众捐资,于四月十四日在烈士牺牲地重修了《黄堌十四烈士纪念碑》。2004年,纪念碑因黄河大堤帮宽加固而拆除。2006年4月,社会各界人士又一次捐款,在原址上重修,并将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烈士牺牲纪念日。烈士纪念碑高2.8米,宽0.90米,厚0.20米;碑座高0.6米,宽0.8米,长1.60米。碑额为瓦屋形。

  在“黄堌十四烈士”英名录中,排在首位的是陈廷选。他1937年入党,1938年担任黄堆村党支部书记,1939年5月至1940年10月任刘楼区委书记。受党组织委派,他打入敌人内部,利用联保副主任、白王会自卫队长的公开身份,秘密进行革命活动。期间,建立五个区级联络点,组织村级民兵武装,配合密委整顿恢复党的基层组织,建立假资敌真靠我的两面政权,阻止伪三区陈万诚部北犯,营救时任豫北地委宣传部长的等脱险,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。陈廷选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怀疑。1942年8月,伪县长张瑞经设下毒计,以在柳里村召开西南六乡联保主任会议名义,企图诱捕陈廷选。党组织开会认真分析,识破了张瑞经的阴谋,建议他带部队去找教导七旅,或者派代表去会上观察动静。陈廷选经过反复思考,认为如果将部队拉走,这一带党组织可能遭到破坏;如果不去参加联保主任会,敌人将对我发动进攻,损失更大;如果派人代替自己开会,不是人应有的品质。为了党的事业,同志的安全,他毅然决定亲身赴险,带陈鸿基、陈二虎两人,直奔柳里。三人刚到村东,张瑞经就率人迎上,握手问候,故示亲热。行至村西一柴院内,,刚进屋即遇伏兵,随行二人壮烈牺牲,陈廷选力竭被俘。张瑞经欲把陈廷选押往河西拷问口供,带手下人马向黄河故道逃遁,沙窝庙白王会自卫队和各村联防组织鸣锣聚众,衔尾追击,陈廷选破口大骂,宁死不走,张瑞经下令将他就地枪杀,牺牲时年仅36岁。当三位烈士的灵柩运抵沙窝时,群众纷纷赶来致祭,一时香案夹道,哭声盈野。陈廷选被安葬在黄堌村北,村民为他树立了烈士纪念碑。

  在“黄堌十四烈士”英名录中,王世俊排在第四。他的战斗经历具有传奇色彩,英勇悲壮,可歌可泣。王世俊1938年入党,1942年任东垣县保卫大队、公安局侦察员,是有名的神枪手,多次潜入敌人严密设防的据点,圆满达成目标,被誉为“孤胆英雄”。1943年农历腊月初八,他只身潜入北庞庄据点,因叛徒庞铁良告密,被困在村西一座砖窑里,击毙两名敌人后冲出重围。1944年秋天,他奉命到竹林集骚扰敌人,昼伏夜出,忽东忽西,朝敌军驻地开枪射击,历时两天两夜,敌人惶恐难耐,被迫撤出竹林,取消了抢粮计划。1946年麦后,王世俊和一名战友路遇几个兵聚赌,他让战友放哨,自己大喊一声直扑过去,众匪兵受惊越窗而逃,为首者爬上高墙,被王世俊一枪击毙。1946年农历腊月二十九,王世俊和战友陈大有潜入东黑岗据点侦察敌情,被四五十个敌人包围在一家地主的院子里,双方展开激战,陈大有身负重伤,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。陈大有的英勇牺牲使王世俊满腔悲愤,他弹无虚发连连毙敌,随手扔了一颗手榴弹,趁敌慌乱冲出已经着火的磨房,撤往村外野地,手持双枪接连打倒几个尾追之敌,不幸中弹倒地。敌人见状喊叫着“抓活的”围了上来,王世俊看了看枪膛,里面仅剩一颗子弹,他咬牙切齿骂道:“抓活的,休想!”举枪对准自己的g匈口,扣动了板机。王世俊牺牲后,敌人不准老百姓收尸。军分区包司令得知消息,亲率部队连夜奔袭黑岗,全歼据点之敌,抢回了王世俊的遗体。张岸县长亲自主持追悼会,为他追记一等功。《东垣战报》以“孤胆英雄”为题,报道了王世俊的英雄事迹。

  黄堌村革命烈士的后代,继承前辈遗志,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,成为本村当代名人。刘建国是刘之子,中学高级教师职称,曾任东明县委党校校长,东明一中副校长。陈赤兵是陈廷选之孙,现任河北省邯郸县委常委、常务副县长。陈广义是陈赤兵胞弟,现任成都市望江宾馆副总经理。

  黄堌村发展教育成绩非常显著,村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。目前,适龄儿童全部入学,中、小学在校生200多名;毕业、在读大学生78名,其中硕士研究生8名。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,德才兼备,走上工作岗位后大有作为。曾经担任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6人,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21人,各类企业家10人。关永亮以全县1997年高考理工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进入山东大学深造,获数学硕士学位,现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。刘艳华获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,现为一家外资企业驻中国首席代表。关柏林曾任东明县外经委主任,退休后是中国关氏宗亲联谊总会副会长,著有《关公大帝志》,主编《关公文化资料丛书》等。赵进勇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,被“八一队”特招入伍,转业后任职菏泽市公安局,2004年获全国公安武术搏击大比武71公斤级冠军。黄堌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身体健康情况慢慢的变好,平均寿命在72岁左右,80岁以上的老人有23人。

  黄堌长期单纯依赖农业,粮食产量低而不稳。20世纪70年代引黄灌淤,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条件,连年高产丰收,为全面振兴奠定了基础。村民善于发现商机,千方百计增加收入。60年代组织起40多人参加的地排车运输队,为河务部门到嘉祥拉石头,给粮食系统运物资,到郑州、开封、洛阳等大城市搞搬运。70年代后期,组织11个班、近60人,到荥阳、上街一代拆旧房,收木料运到东明市场出售,赚来大笔收入。80年代,村民60多人自由组合,为济宁、莱芜等地的榨油厂收购大豆,购买大型拖拉机26辆运送,生意红火。高峰时一天发车21辆,运送大豆200多吨,盈利近3万元。人们都说那时“赚了大钱”。90年代办了地毯加工厂,年盈利3万多元,后由张二景承包。改革开放之后,村民们如鱼得水,畅游商海,逐步形成商业、服务、养殖、运输、建筑、农副产品加工六大行业,综合发展的崭新经济格局开始显现出来。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千元,村民生活水平步入“小康”。

  据《张氏家谱》记载,明朝洪武初年,山西洪洞县北关人张海前来看守黄堌庙北花园井,后定居于此,子孙繁衍,形成村落,取名张庄,1976年改称西张庄。该村历史沿革与黄堌相同。现有耕地1076亩。村民皆为张姓,208户,856人。

  西张庄地处革命老区,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。早在1938年,村中就建立了地下党支部,沈铎任支部书记,秘密发展党员9名。在党支部的领导下,先后建立各种抗日救亡群众组织,张中彦、张秀之任农会正、副会长,张修峰任民兵队长。村中设立5处秘密藏粮点,为抗日民主政府储存公粮5万多斤。家家户户都曾住过八路军、游击队的伤病员,最多时有100多人,被称为“地下医院”。民兵张二山、张次辉被敌人抓走,为保守藏粮和隐住伤病员的秘密,遭酷刑逼供,坚强不屈。张石头和张修峰参军抗日,作战勇敢,多次立功。张石头任侦察班长,1943年在长垣战斗中英勇牺牲。

  张萍1941年参加革命,同年加入中国,历任区委书记、县长、地委书记等要职。

  解放后担任石景山钢铁厂党委第二书记、北京特殊钢厂党委书记、北京市委生产委员会副主任、北京大学副校长。退休后任民办京桥大学校长。

  西张庄旧社会地薄人穷,除一户地主外都是贫雇农,村民饥寒交迫生活难以为继,有十余家走南闯北靠吹糖人养家糊口。建国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黄堌同步,引黄灌淤后才真正走上坦途。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,调整产业体系增加了经济收入。现在,全村从事饲养猪、鸡、兔的专业户有8家,经营烟酒副食品的门店4家,从事木材加工、长途运输的4户,常年在外务工的110多人,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500元。经济收入增加,促进了村民居住环境改善和生活水平提升。村内铺上了水泥路;村民拥有机动三轮车40辆,小轿车3辆,摩托、电动车22辆,电线余部。西张庄教育基础薄弱。解放前仅有一处私塾,只在清末出了一名秀才张洪告,村民多数都是文盲。建国后村里办起小学,2000年合并到刘楼中心校。恢复高考后有29人考入大、中专院校。医疗卫生稍有根基,张氏喉科是村中祖传名医。目前村内有3家小型诊所,村民就医比较方便。

  晏婴,字平仲,齐国大夫。齐灵公二十六年,其父晏弱死后,晏婴继任齐卿,历仕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世。春秋时期,晋平公亲率二十万大军攻打齐国,齐景公精选五万大军,派晏婴挂帅抗御晋国。据传,今东明县刘楼镇黄堌村即晏婴点兵遗址。

  其时,晋国兵强马壮,齐国兵少马弱。晏婴想:要想让晋国退兵,不能强挡,只能用智。于是,他命令齐国将士挖了一条深两丈,长三里的地道,每天让将士们从地道的南口进去,再从北口列队出来,绕行一圈后再从南口进去,又从北口出来,如此往返不息。晋平公率大军来到后,远远看到晏婴安然端坐在点兵台上,观看将士操练。只见齐国士兵队伍整齐,士气高昂,大队人马过了三天三夜仍源源不断。晋国的谋士有的说,齐国的兵马有三十万,有的说有四十万,谁也猜不清齐国到底有多少兵马。晋平公一看形势不利,随即撤兵而回。

  晏婴用智谋吓退了晋兵,为当地百姓免去了一场战争灾难。齐景公四十八年晏婴死后,就埋葬在此地。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晏婴的功德,在这里盖起了晏婴庙。晏婴庙历经两千五百年沧桑巨变,无数次损毁,无数次重修,如今仍有一座小庙尚存,这里的百姓世世代代传颂着晏婴点兵的故事。(马双喜 关柏林搜集整理)

  刘楼镇黄堌村是汉代外黄县的故城,村东曾有一座天济庙,至今还流传着这座庙的传说。

  东汉末年,黄堌村一带接连五年遭水灾,三年遭旱灾,庄稼颗粒无收,老百姓饿死无数。玉皇大帝命天宫神厨烙了无数张油饼投放民间,拯救百姓。当地老百姓为了表示对天神的感谢和敬仰,便合力修建了一座大庙,起名叫“天济庙”。无数信男虔女烧香叩头,感谢天神救命之恩,祈祷保佑。从此,天神天天投放油饼,使当地百姓免受饥饿之苦。

  后来,当地出了个暴殄天物的村妇,她经常用油饼给小孩做尿布。下凡的玉兔得知这个情况后,报告了玉皇大帝。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命令天宫神厨,立马停止向凡间投放油饼。

  天上会掉油饼吗?村妇不知节俭,遭受天谴,可叹!(马双喜 关柏林搜集整理)